研修課程
【課程背景】
正確認識并掌握設計開發統計工具的應用,靈活應用統計手法,幫助企業即時偵測到異常狀況,迅速做出改進的對策。
幫助企業有效的降低不良率,提升產品品質,從而達到真正降低成本,提升制程品質的目的!
【課程收益】
1、理解SPC基本術語知識在工作中的應用;
2、靈活應用SPC,幫助企業即時偵測到過程異常狀況,即刻分析過程異常的原因,迅速做出改進的對策;
3、熟練的掌握并運用SPC,幫助企業有效的降低不良率,提升產品品質,從而達到真正降低成本,提升制程品質的目的!
【課程特色】課程實戰,學之能用;結合企業實際案例,有案例有模板!采用“啟發互動式教學+課堂講解+案例分析+小組討論與練習+現場答疑”,使參訓學員現場就能學以致用!
【課程對象】研發工程人員,品質管理人員,品質工程師,生產制造管理人員等設計開發(APQP)團隊成員、體系負責人/工程師
【課程時間】1人天或2人天(6H/人天)
【課程大綱】
第一章SPC演進回顧
1、什么是SQC
2、SQC的精神
3、什么是SPC
4、SPC演進史
5、為什么實施SPC
案例解析
6、SPC的作用
7、SPC成功的條件
8、SPC失敗的原因
9、SPC的重點與難點
第二章基本統計
1、變差、波動源
變差、波動源的定義
變差、波動源的理解
2、群體VS樣本
3、描述制程變化的量
4、SST和SLT的差異
5、正態分布(Normal Distribution)
正態分布的定義
正態分布曲線下的面積
如何計算正態分布和“工序西格瑪Z”
分組練習一:根據案例,討論以下問題:
計算ZUSL、ZLSL,并求出相應的缺陷概率
正態分布的位置、形狀與過程能力的關系圖
第三章管制圖
1、制程或系統變異的來源
2、制程的兩種類型
3、變異的兩種原因及比較
兩種原因的表現形式
兩種原因的對策
兩種原因的差異
變異的兩種原因—過程控制及能力
兩種原因的比較
4、兩類錯誤的對比及關系
5、管制圖的原理
6、規格界限與管制界限
7、管制圖的種類
分析用管制圖
管制用管制圖
計量型管制圖
計數型管制圖
8、Xbar-R管制圖的管制界限及繪制步驟
確定管制特性
案例解析
數據收集
子組大小
子組頻率
數據收集—分組原則
計算Xbar、Ri
計算Xbar、R
計算R及Xbar圖的界限
繪制R圖
繪制Xbar圖
計算制程能力
列入日常管理
兩種控制圖應用示意說明
兩種控制圖應用比較
分組練習二:根據案例,討論以下問題:
計算Xbar、R
其他管制圖選定的原則
控制界限更換篇
控制界限更換時機
9、P管制圖及繪制步驟
確定管制項目
收集數據
分組
計算每組的不良率p
計算平均不良率
計算管制界限
繪制管制界限
描點
判定制程是否穩定
分組練習三:根據案例,討論以下問題:
繪制不良品率P管制圖
P管制圖控制界限更換篇
控制界限更換時機
10、兩類管制圖的比較
11、管制圖的穩定狀態的判定
12、管制圖不穩定的七種模式
13、分析Xbar-R管制圖異常原因
14、分析P管制圖異常原因
15、過程異常處理案例解析
16、管制圖的選擇
17、掌握制程控制之主要因素
18、SPC能解決的問題
第四章制程能力分析
1、什么是制程能力
2、為什么要研究制程能力
3、計量型管制圖分析過程能力的前提
4、P圖分析過程能力的前提
5、制程能力指數Cp
雙邊規格的制程能力指數Cp
三種類型情況
Cp的評估標準
6、有偏移時的制程能力指數CpK
制程能力案例解析
綜合評價CpK
7、什么是制程績效指數Pp
雙邊規格的制程績效指數Pp
有偏移時的制程績效指數PpK
8、Cp與Pp的對比及應用及聯合使用
Cp與Pp的對比
Cp與Pp的對比及應用及聯合使用
Cp與Pp概念理解
Cpk和Ppk的差異
9、過程能力與過程性能
10、制程能力分析之用途
11、制程能力評價之時機
小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