聯系電話

研修課程

內訓

學位

首頁 > 人力資源管理 > 張東輝老師-教育管理講師

張東輝老師-教育管理講師

發布時間:2022-04-11 點擊次數:394 來源:人力資源管理

張東輝資歷背景

張東輝講師

張東輝,女,1976年1月11日生,副教授,研究方向為比較教育與國際教育;教育、文化與社會;教育政策。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。


教育背景


2000.9-2005.5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,獲哲學博士學位;


1997.9-2000.7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,獲文學碩士學位;


1993.9-1997.7北京大學本科畢業,獲文學學士學位。


現聘崗位及主要工作經歷


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,《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》外文編輯,教育人類學專業委員會理事,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理事,北京市民族教育協會理事,高等教育出版社期刊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書評編輯。


講授課程


社會變遷與教育發展(英文授課)


公共(教育)政策分析


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


社會、教育與大學生發展


學術交流


(一)留學、研究和講學:


2000.9-2005.5赴美國攻讀博士學位,留學五年;


(二)出訪、國際會議、短期工作和研究學者:


2006.4赴美參加CIES年會并宣讀論文


2007.10.15-11.15應邀赴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訪學一個月;


2008.4赴美參加CIES年會并宣讀論文


2009.3赴美參加CIES年會并宣讀論文


2010.3赴美參加CIES年會并宣讀論文


2012.10赴美國南加州大學、拉斯維加斯大學訪問,參加ASHE年會


2013.6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、英屬哥倫比亞大學,美國布法羅大學訪問


2014.8北京參加世界比較教育論壇(WCCES)


2015.5赴英國參加歐洲比較教育(CESE)年會并宣讀論文


2016.3赴澳大利亞墨爾本參加亞洲國際高等教育年會(APAIE)并宣讀論文


2016.7.5-8.14赴日本同志社大學訪問交流


2017.赴韓國參加多元文化教育年會并宣讀論文


2018.5赴柬埔寨參加亞洲比較教育年會(CESA)并宣讀論文


2019.11赴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考察交流


科研項目


1、2020年全國教育科學規劃一般項目:內地民族班師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同與構建


2、2019年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委托項目:北京市超常青少年早期培養項目調查


3、2016年中國人民大學年度科研面上項目:西方學者關于“中國模式”大學的討論與中國高等教育走出去的路徑研究


4、2012-2016年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委托課題:內地高中班混合編班教學改革與民族團結教育推進;


5、2011年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委托課題:內地新疆西藏高中班的政策修訂、管理制度完善與課程開發項目;


6、2011年國務院僑務辦公室課題:海外華文學校的發展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關系研究;


7、2010年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年度項目教育管理類重點課題:中美通識教育思想演變的歷史比較研究;


8、2010年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國際期刊論文發表培育項目:中國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公立學校的身份建構研究


9、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:我國城市流動兒童的自我身份建構研究


10、2008年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項目:中美雙語教育政策與雙語教學模式的比較研究


11、2006年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管理科學研究一般項目,通識教育在我國高校中的實踐邏輯等。


學術成果


(一)論文


在SSCI索引期刊和CSSCI索引期刊上發表多篇中、英文論文,并連續多年參與比較教育、高等教育方面的國際學術會議及宣讀論文。


A.2004年以來發表的英文論文有:


22、Cheng,B.&Zhang,D.(2020).Cultivating citizens with Confucian Cosmopolitanism:Defining the purpose of liberal arts education in the Asian context.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.


21、Zhang,D.&Sargent,T.(2019).The educ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in China’s Cities.In(Eds.),Social Justice for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: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.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


20、Zhang,D.&Luo,Y.(2019).Under the Equity Discourse:Divergent School Practices for Migrant Children in Chinese urban Schools.Current Issue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,21(1),3-19.


19、Zhang,D.(2019).Constructing social networks and mobilizing social capital:Case studies of two Tibetan students in a Beijing inland boarding school.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,21(3),pp.164-178.https://doi.org/10.1108/IJCED-11-2018-0051


18、Zhang,D.(2018).Book Review.Educational process and function of stratification for migrant children by Shi,Qiuxia.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,13(3):448–458.(paperback)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11516-018-0021-1


17、Zhang,D.(2018).Interculturality,Identity,and Power:Experiences of Volunteer Chinese Teachers at Overseas Confucius Institutes.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,13(2),193-215.DOI: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11516-018-0011-3


16、Zhang,D.(2018).Book Review.Agents’Space.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,13(1),pp.413-414.


15、Zhang,D.(2018).The rural-urban divide,intergroup relations,and social identity formation of rural migrant children in a Chinese urban school.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Sociology of Education,27:1,60-77,DOI:10.1080/09620214.2017.139420


14、Zhang,D.(2017).Tongshi Education in China:A New Bottle with Old Wine or an Old Wine with New Bottle?in Maria Burguete&Jean-Patrick Connerate(eds.),Interdisciplinarity and Generation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(pp.43-58),Science Matters Press,Cascais,Portugal.


13.Zhang,D.&Xuan,T.(2017).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among the Next-Generation Chinese Students:A Case Study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.In Maria Burguete&Jean-Patrick Connerate(eds.),Interdisciplinarity and Generation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(pp.59-74),Science Matters Press,Cascais,Portugal.


12、Zhang,D.(2017).Book review.The cultural characters of education:A fieldwork in Agela School in the city center of Philadelphia by Liu,Qian.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,441-444.DOI 10.1007/s11516-017-0032-3


11.Zhang,D.(2016).Book Review.Portraits of 21st Century Chinese Universities:In the Mov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by Ruth Hayhoe,Jun Li,Jing Lin and Qiang Zha.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,60(2),pp.413-414.


10、Zhang,D.&Luo,Y.(2015).Social exclusion and the hidden curriculum:The schooling experiences of Chinese rural migrant children in an urban public school.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,64(2),pp.215-234.


9、Zhang,D.(2015).Growing up with distant parents:Socialization and alienation of“left-behind children”in rural China.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,10(4),505-525.


8、Zhang,D.&Chen,L.(2014).Creating a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in Han-dominant schools:The policy and practice of ethnic solidarity education in China.Comparative Education,50(4),400-416.


7、Zhang,D.(2014).Book Review.The educ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and China’s future:The urban left behind by Holly H.Ming.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,9(3),472-474.


6、Zhang,D.(2012).Tongshi Education Reform in a Chinese University:Knowledge,Values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s.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,56(3),pp.392-420.


5、Zhang,D.(2012).Co-Ethnic Network,Social Class and Heritage Language Maintenance among Chinese Immigrant Families.Journal of Language,Identity and Education,11(3),pp.200-223.


4、Zhang,D.(2010).Language Maintenance and Language Shift among Chinese Immigrant Parents and Their Second-Generation Children in the US.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,33(1),pp.42-60.


3、Zhang,D.,&Slaughter-Defoe,D.(2009).Language Attitudes and Heritage Language Maintenance among Chinese Immigrant Families in the US.Language,Culture and Curriculum,22(2),pp.77-92.


2、Zhang,D.“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ocean:Stories of Chinese in the US.載周真,David R.Knapp編著,《Experiencing Another Culture》,第3-20頁,獨立作者,18千字,云南人民出版社,2008.2


1、Zhang,D.(2004).Home Language Maintenance among Second-Generation Chinese Immigrant Children.Working Papers on Educational Linguistics,19(2),pp.33-53.


B.2004年以來發表的中文論文有:


29、張東輝.(2020).壓縮的政策空間:北京市流動人口家庭的教育困境與行動策略.《南京師大學報(社會科學版)》,2020年第2期.


28、張東輝.(2019).微觀權力的審視:城市流動人口子女的學校生活民族志.華中師范大學學報(人文社會科學版),2019年第2期(總第58卷第2期),第168-175頁,CSSCI索引,約1萬2千字


27、“學校民族志與教育政策研究:從陌路到相逢”,載《蘇州大學學報(教育科學版)》2017年第3期,第54-60頁,獨立作者,10千字,2017.9,《中國社會科學文摘》2018年第1期轉載,141-142頁


26、“孔子學院的國際輿論環境研究——基于西方媒體報道的分析”,載《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》2016年第1期(總第21期),第91-110頁,第一作者,10千字,2016.3


25、“「守望」抑或「逃離」:城市流動兒童的身分認同與身分建構”,載香港中文大學《教育學報》2015年第43卷第2期,第71-78頁,獨立作者,16千字,2015.12


24、“‘我們’與‘他們’:內地西藏散插生的社會網絡構建”,載《湖南師范大學(教育科學學報)》2015年第2期,第86-91頁,《教育人類學通訊》2015年(總第7期)全文轉載,第一作者,9.4千字,2015.3.


23、“孔子學院的發展模式探析-對四所孔子學院的比較研究”,載《復旦教育論壇》2015年第1期(總第73期),第50-55頁,《新華文摘》2015年第10期論點摘編部分轉載,第一作者,9.0千字,2015.1.


22、“對“通識”教育的再考察:文化、歷史與本土化”,載《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》2014年第3期,第163-171頁,第二作者,8.2千字,2014.9.


21、“內地新疆西藏高中班辦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”,載《問題與思路》2014年第30期(總第137期),第1-6頁,獨立作者,5.0千字,2014.7


20、“美國華文學校的發展歷程與最新進展”,載《孔子學院發展研究》2013年第2期(總第3期),第93-98頁,獨立作者,8.0千字,2013.11


19、“美國教育研究方法論的最新進展:混合法研究的興起與應用”,載《教育研究與實驗》2013年第4期,第7-10頁,人大復印資料《教育學》2013年第12期全文轉載,獨立作者,6.0千字,2013.8.


18、“對發展海外華文教育的建議”,載《專報信息》(2012年第68期),被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采用,0.4千字,2012.6


17、“教育中存在什么文化---兼論教育人類學與民族志的研究取向”,載《教育理論與實踐》2013年第7期(CSSCI期刊,總第462期),第3-8頁,獨立作者,12.0千字,2013.3


16、“北京市新疆、西藏內地高中班辦學與管理現狀分析:成效、問題與對策”,載《民族教育研究》2012年第6期(CSSCI期刊,總第113期),第28-33頁,第一作者,6.0千字,2012.12


15、“美國比較教育學科發展歷程50年的回顧與反思”,載《華中師范大學學報》2012年第5期(CSSCI期刊,總第219期),第133-138頁,人大復印報刊資料《教育學》2013年第1期(第148-154頁)全文轉載,獨立作者,8.0千字,2012.10


14、“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與親子“疏離”:基于兩個留守兒童的個案研究”,載《中國教育:研究與評論》2012年第15輯,第72-107頁,第一作者,23.5千字,2012.8


13、“中小學英語教師素質影響因素研究---基于吉林省調查數據的分析”,載《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》2011年第2期(季刊,總第2期),第117-126頁,第一作者,7.0千字,2011.6.


12、“農村留守兒童與外出父母的價值觀相沖突”,載《中國社會科學報》2010年9月2日,獨立作者,3.8千字。


11、“歷史文化視野下的美國博雅學院模式(上)”,載《中國社會科學報》2010年6月24日,獨立作者,3.6千字


10、“歷史文化視野下的美國博雅學院模式(下)”,載《中國社會科學報》2010年7月9日,獨立作者,3.3千字


9、“我國高校通識教育改革研究---從組織文化的視角”,載《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》2010年第4期(總第148期),第33-38頁,獨立作者,7.8千字,2010.4


8、“美國雙語教學模式綜述與評析”,載《語文信息》(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內部工作通訊)2010年第3期,第2-6頁,獨立作者,8.0千字,2010.3


7、“文化多樣性與少數民族高等教育入學優惠政策---美國肯定性行動對我國的啟示”,載《亞太地區原住民及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研究》,第191-199頁,獨立作者,5.0千字,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,2009.8


6、“從高深知識的視角解讀19世紀后期的大學規模擴張”,載《黑龍江高教研究》2009年第4期(總第180期),第5-7頁,第一作者,5.0千字,2009.4


5、“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視角:兼論教育民族志的研究取向”,載《中國社會科學報》2009年10月13日,獨立作者,4.3千字


4、“從教育學的學科發展看美國一流教育學院的學位與專業設置”,載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》2008年第1期(總第181期),第67-72頁,獨立作者,9.0千字,2008.1


3、“美國教育語言學的學科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”。載《語言教學與研究》2008年第5期(總第133期),第8-15頁,獨立作者,8.1千字,2008.10;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《語言文字學》2008年第12期全文轉載,第24-31頁,2008.12


2、“美國雙語教育的歷史演變與政策反思”,載《比較教育研究》2008年第6期(總第221期),第61-65頁,獨立作者,5.0千字,2008.6


1、“排名的困境”,載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》2007年第7期(總第174期),第11-12頁,獨立譯者,2.5千字,2007.7


(二)著作


獨立撰寫或與他人合作完成著作2部,其中英文1部,中文1部。


2、譯著:《父母、國家與教育權》,273千字,[澳]布賴恩?克里滕登著,秦惠民、張東輝、張衛國譯,秦惠民審校,教育科學出版社,2009年5月。


1、Zhang,Donghui.(2008).Language Maintenance and Acculturation among Chinese Immigrant Families in the US.Al Paso,TX:LFB Scholarly Publishing,LLC.


邀約電話:13161328336楊老師


免責申明:

本文來自源互聯網,僅供閱讀,如有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!我們將及時刪除。

教育管理講師張東輝老師教育學講師

聲明: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資訊、課程簡章、師資介紹等內容均為第三方作者提供、網友推薦、互聯網整理而來(部分報媒/平媒內容轉載自網絡合作媒體),僅供學習參考,如有侵犯您的版權,請聯系我們,本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。
內訓相關課程

    未能查詢到您想要的產品

好男人看片在线视频观看免费观看| 国产极品白嫩美女在线观看看|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|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尤物| 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| 色屁屁www影院免费观看视频| 国产农村妇女一级毛片视频片| 老子影院午夜伦不卡手机| 国产av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凹凸| 青青草原视频在线观看| 国产色丁香久久综合| 97久久综合精品久久久综合|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完整版| 99亚洲精品高清一二区|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自在线观看| 18禁男女无遮挡啪啪网站| 国产成人黄色在线观看| 3571色影院| 国产成人国产在线观看入口| 2021av网站| 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网站| 老师xxxx69动漫| 午夜香港三级在线观看网| 精品国产丝袜自在线拍国| 国产一级黄色大片|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| 欧美性狂丰满性猛交|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|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久久|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无码| 幻女free性俄罗斯第一次摘花|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蜜芽| 日本免费人成在线网站| 久久久xxxx| 成人亚洲欧美激情在线电影|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hb无码 | 国产亚洲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| 精品久久久久香蕉网| 唐人电影社欧美一区二区| 激情内射日本一区二区三区| 免费久久精品国产片香蕉|
Processed in 1.225032 Second , 67 query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