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訪問華商學習網(wǎng)!
研修課程
內(nèi)訓
讀博士的意義到底是什么?
攻讀博士學位,意義很多,但首要意義是在極限實踐活動中盡量準確地認識自己的才能和強項。個人事業(yè)的成敗取決于管理自己的才能。管理才能就是把才能發(fā)揮到極致。
要管理才能,首先要認識才能。但是,我們到底有什么才能,除了姚明那樣的極少數(shù)例外,并不顯而易見。對絕大多數(shù)人來說,一大難題就是無法輕易準確地判斷自己有什么才能。
要準確認識自己的才能,發(fā)現(xiàn)最強、最好的自己,唯一的途徑是真實地試探自己,主動接受最嚴格的試煉,主動探索發(fā)現(xiàn)自己潛力最大的那個天賦組合。就從事腦力勞動而言,讀大學能夠全面認識自己,全面考驗自己。
年輕,精力好,耐力強,不妨最大程度發(fā)揮自己的智力、耐力,看自己在哪個方面有較持久的興趣、較大的爆發(fā)力、較強的韌性。從而判斷自己更適合做什么,探索發(fā)現(xiàn)最強的自己。
認識清楚了,不妨直接入行,不必讀碩士,攻博士。讀碩士是在選定的范圍內(nèi)繼續(xù)認識自己。選定一個方向,測試鍛煉提高能力,也鍛煉突破極限所需的堅忍與耐心。
攻讀博士能夠專門測試自己在某個領域的創(chuàng)新能力。創(chuàng)新是突破極限,不僅突破自己的極限,也突破本行的極限。各行各業(yè)都需要不斷創(chuàng)新,即使不進入學術界,攻讀博士學位也是極致的鍛煉。
學生心態(tài)
讀博是生命的轉變,固然要做出具體的研究成果,更重要的是鍛煉研究能力,培養(yǎng)研究眼光,實現(xiàn)從學生到學者的脫胎換骨,也就是學會做自己的導師。這是個不短的過程,需要虛心耐心,更需要轉型意識,主動擺脫學生心態(tài),自覺地積極培養(yǎng)學者心態(tài)。
學生心態(tài)有三個特點。
第一,把依賴老師視為常態(tài),遇到難題,不是先竭盡全力自己解決,在嘗試突破自己極限的過程中鍛煉能力,而是希望老師盡快幫忙。學生心態(tài)首先是應試心態(tài)。寫了論文,做了研究,希望老師打個分,這就是學生心態(tài)。
第二,不喜歡老師批評,不喜歡自我批評,也欠缺自我批評的能力。不喜歡批評,喜歡贊揚,是人的本性。“聞過則喜”,是違反人性的修養(yǎng)標準。如同其他高標準嚴要求,“聞過則喜”,純屬自欺欺人,能做到聞過不遷怒于批評者,就是圣賢。自我批評是最重要的生存能力,也是最重要的成就事業(yè)的能力。
心理學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世人心目中的成功人士,過度自疑的概率較高。過度自疑,是自我批評過頭,從健康的追求完美變成了病態(tài)的完美主義。盲目自信與過度自疑都是病態(tài),但是,就個人與他人的利益而言,前者危害較大,后者危害較小。
第三,擅于批評他人,不善于批評自己。博士生,尤其是博士候選人,都具備導師的眼光。一旦變成批評者,分析能力和寫作能力都能充分發(fā)揮,甚至超水平發(fā)揮。點評別人,特別高明,眼界也好,知識面也好,洞察力也好,分析能力也好,一下子就爆發(fā)出來。
但是,一看自己的東西,神奇的本領就似乎忽然都消失了。善于疑人,不善于疑己。有當他人導師的能力,無做自己導師的心態(tài)。
擺脫學生心態(tài),從入學第一天開始就寫博士論文,至少從通過博士資格考試成為博士候選人的第一天開始。寫不出來沒關系,寫不出來才需要寫。博士論文是創(chuàng)作出來的。
博士生常有的心態(tài)是,我先把問題想清楚,文獻看完,方法都學會,數(shù)據(jù)都搞明白,再開始寫。天才或許能這樣做。中人之材若這樣想,可能永遠寫不出論文。對非天才而言,這樣想有自我迷信之嫌。
學會創(chuàng)新
做博士論文研究,目標是學會怎樣填補空白,糾正錯誤,開拓新課題。博士論文總得有點新東西,這個新,并不是你覺得新就新,要整個學界都承認新才算數(shù)。
創(chuàng)新不可教,但可以在研究實踐中自己醒悟。有志于創(chuàng)新,就是有志于超越導師,有志于在自覺的實踐中摸索領悟創(chuàng)新之路。
新就是品牌。攻讀博士學位是脫胎換骨的挑戰(zhàn),是從學生變?yōu)閷W者,不僅要樹立創(chuàng)新意識,還要樹立品牌意識,自覺地把自己打造成學術界的品牌,為將來變成名牌奠定基礎。
學會疑己
博士生從學生變成學者,需要從疑人轉變?yōu)橐杉骸W會用懷疑別人的眼光懷疑自己,學會把批評他人的能力百分之百地用在自己身上,也就是變成自己的導師。
魯迅先生偉大,在于他有勇氣也有能力懷疑自己:“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,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。”
培養(yǎng)懷疑、批判的眼光和能力,有一定的難度。
李零先生說:“治學之難在于,我們常常分不清我們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,特別是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什么。孔子也喜歡說‘不知’,但并非真的不知道,而是知道也不告訴你,借以表示不滿。”(《喪家狗》)
答這三問,靠經(jīng)驗,也靠直覺。這直覺類似獵手對獵物的直覺。獵手的視覺不如鷹,嗅覺不如狗,但清晰知道想找什么,隱約知道到哪里找,大概知道怎樣找。導師之為導師,是不僅能回答三問,還能大概判斷如何找到答案。
最難的是把懷疑的眼光和能力用在自己身上。懷疑別人不如懷疑自己。懷疑別人、批評別人只能增加點虛榮,懷疑自己才能提高自己。
元朝高峰和尚“嘗語學者曰:‘今人負一知半解,所以不能了徹此事者,病在甚處?只為坐在不疑之地’”(洪喬祖《高峰原妙禪師語錄》卷下)。
學法修道如此,做研究也如此,學人必須常處疑地。常處疑地,既疑人,也疑己。疑人,不用學,自家會。疑己才是真功夫。疑己就是高度警覺自己可能犯錯。學者最重要的素質(zhì)不是“自信”,而是“自疑”。稍覺不妥,就起疑;小有疑問,就起大疑。沒有自疑,或疑而不問,必犯大錯,出硬傷。方法和技術錯誤,都鐵板釘釘,無爭辯余地。懷疑自己才對自己有用。
敢于學習
修水庫,往往導致逆水到上游繁殖的魚類滅絕。我猜測,逆水而上,不到出生地不繁殖,是自然選擇的結果,也是自然選擇的機制。
以西伯利亞三文魚為例,在淡水河上游孵化,順流而下,在海洋生活。成年后逆水而上,掙扎到上游出生地繁殖,一路驚險萬狀,每一道坎都可能跳不過去,還可能正好跳進踞守等候的餓熊之口。僥幸到達目的地的,自然是強者,完成傳種接代的使命,個體生命即告結束。一道道艱難險阻,就是進化機制,個體優(yōu)勝劣汰,保全物種生生不息。
人類也有知難而進的特點。攻讀博士學位,就是知難而上,有幾分像20世紀60年代的登月計劃——登月,不是因為月球有寶藏。美國前總統(tǒng)肯尼迪說:“這個目標能讓我們組織并測量我們的最佳能量和技巧。”讀博,能讓學生組織并測量自己的最佳能力與技巧。
從教師角度看,指導博士生,目的是幫學生突破一道道關卡,達到目標,然而手段是制造一道道關卡。在這個意義上,指導博士生是項自相矛盾的任務。
我在系里開設的研究設計課,就是這樣一門自相矛盾的課。這門課的特點是:我盡最大努力想出針對每個學生的真話,也盡最大努力以每個學生能接受的方式說出真話。
在這樣的課堂上,學生說真話很難,老師說真話更難。老師說真話,首先得有真話可說。真話是真言,老師的真話,就是唐僧的緊箍咒。唐三藏念動真言,孫行者就頭疼難忍。話說回來,孫悟空雖然跟菩提祖師學了一身戰(zhàn)斗本領,但要成為斗戰(zhàn)勝佛,還必須約束濫殺無辜的作惡之心。約束住了,金箍就被觀音菩薩收回了,不待苦主“打得粉碎”。
這門課,很難教好,因為效果取決于師生雙方能否開展有建設意義的對話。學生是潛力股,精力旺盛,好奇心強,但缺乏自知,也缺乏自我批評精神。解剖刀鋒利,然而刀口一貫向外,針對同學,針對老師,唯獨不針對自己。勉強對自己下刀,也是避重就輕,意思意思而已。
批判眼光對人不對己,疑人不疑己,是橫亙在學生與學者之間的巨大山脈。越是優(yōu)秀的學生,往往越難打破學生角色的桎梏,越難自己跨越這道險關,因而也就越需要逆耳忠言的外力刺激,甚至需要道破英雄短處的臨濟斷喝。
老師的難處首先是決定是否值得對某個學生說真話,其次是說真話時拿捏輕重。說得輕,無用;說得重,不僅無用,還傷感情。言者覺得是和風細雨,聽者可能覺得是暴風驟雨。
說真話有多難?恰當說真話有多難?空口說不明白,舉例為證。有句真話,兩個版本。一個版本是:從學生到學者的驚險一跳。另一個版本是:從優(yōu)秀學生到平庸學者的驚險一跳。都是真話,意思相同,說哪一個,怎樣說,是教學藝術。
師生很難對話,因為有代溝。年輕的本質(zhì)就是過度自信,沒有過度自信,就不可能成就偉業(yè)。年輕是莫大的優(yōu)勢,但是,有優(yōu)勢就有劣勢,有長處必有短處。
年輕的劣勢莫過于不自知。從不自知到自知,從只知道自己的長項優(yōu)點到也知道自己的短板缺點,從知道自己的長項優(yōu)點到把它最優(yōu)化,從知道自己的短板缺點到把它補到不至于拖后腿的程度,是一道道逆勢而上的險關。
老師是過來人,有經(jīng)驗,也就有許多條條框框。在這門課上,時刻遇到教育的悖論。
一方面,老師要引導鼓勵學生把諸多潛力中的最優(yōu)潛力和最優(yōu)潛力組合最優(yōu)化。
另一方面,人非神,沒有幾個老師敢說自己有識破少年英雄短處的巨眼,更沒有幾個老師敢直言不諱地道破少年英雄的短處。這是師道的真相,也是師道的風險。
“從學生到學者的驚險一跳”,有點刺激,基本四平八穩(wěn)。“從優(yōu)秀學生到平庸學者的驚險一跳”,很容易引起誤會,需要做點說明。
新科博士的綜合實力是平庸的。平庸是因為經(jīng)驗不足,創(chuàng)新精神和充沛精力的優(yōu)勢被拉平了。
從平庸學者到優(yōu)秀學者,不是驚險的一跳,是漫長的修煉。經(jīng)驗的積累就是消化各種挫折,精力要盡量保持保護,不惜留下點吝惜時間的名聲,創(chuàng)新精神和學習興趣保持終生。研究運氣好,得貴人相助,才能從綜合實力平庸的新銳學者逐步成長為優(yōu)秀學者。
優(yōu)秀學者,綜合實力上乘,在學術圈穩(wěn)居前10%;研究直覺上乘,穩(wěn)居前5%。天資中上,就可以成為優(yōu)秀學者。從優(yōu)秀到杰出,天分占七成,運氣占三成。從杰出到偉大,天分占九成,運氣占一成。
驚險,有驚,有險。有險,就不可避免有人遇險;遇險,就有無法脫險的可能。學術的路走不通,早日遇險,另選他途,是莫大的幸運。所以說,博士生要敢于學習。
躍龍門靠自己發(fā)力
競爭力是鍛煉出來的。衡量教育制度的優(yōu)劣,標準就是看它是否有利于培養(yǎng)鍛煉學生的競爭力。保送上大學不是好制度,因為學生少經(jīng)受一道鍛煉。保研更不是好制度,它可能成為弱校截留學生資源的工具。
學術競爭力弱的學校或院系,通過保研截留優(yōu)秀學生,可能誤人子弟。被保研的學生,往往在被保后放棄努力,特別是放棄在最需要下真功夫的科目(例如英語)上下功夫,結果耽誤自己。
導師有義務幫助學生變成他們自己的導師,博士生有責任努力把自己變成自己的導師。從學生到學者,正如鯉魚躍龍門,歸根結底靠自己發(fā)力。
以上是對于讀博士的意義到底是什么的相關介紹,希望對您有所幫助,如有任何疑問也可以隨時聯(lián)系我們的在線老師。
免責申明:
本文來自源互聯(lián)網(wǎng),僅供閱讀,如有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立即與我們聯(lián)系!我們將及時刪除。
未能查詢到您想要的產(chǎn)品
未能查詢到您想要的文章